臺灣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延燒,臺衛福部門公布最新統計數字,截至3月31日,累計接報31例中毒個案,其中2人死亡、5人仍在加護病房救治。問題的源頭究竟出在哪里,目前仍無定論。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衛福部門副負責人王必勝3月31日晚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為找出中毒原因,臺食藥部門3月26日前往最初事發的寶林茶室稽查,并帶回食材檢體35件,包括粿條、香蘭葉等,31日晚檢驗結果出爐,全數均未檢出米酵菌酸。目前臺衛福部門仍分析問題是出在粿條上。
臺衛福部門負責人 薛瑞元:操作上面到底是有什么樣情形,(抽樣檢查)新的一批食材,所以當然就驗不出來,這個可能性也是有的,要看未來調查的結果。
不過有臺媒指出,寶林茶室提供的餐點,都使用過高麗菜、鴻喜菇、杏鮑菇和豆芽菜,而杏鮑菇也被點名是問題源頭,因曾在腐敗的杏鮑菇中檢測出過米酵菌。
臺北市聯合中興醫院內科醫師 姜冠宇:如果說是那種有真菌共生,并且達成說可能有其他的一些營養條件,那的確是在真菌共生的情況之下,它是會產毒的。
此外,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表示,他此前慰問中毒的桃園市民時,有人曾告訴他“醬料很苦”,他呼吁臺衛福部門徹查醬料制作過程。
桃園市民 傅先生:吃下去的第一口,覺得苦苦的,感覺就是炒得很咸那種,然后比較難下咽。
食安問題嚴峻,然而國民黨民代徐巧芯今天爆料,臺衛福部門副負責人王必勝還在這種時候輕松參與樂團演出,并秀出照片,她痛批,基層很辛苦,高層卻過得爽歪歪。
臺灣釀食安風暴 人心慌慌
今年以來,臺灣已發生包括臺糖瘦肉精、寶林茶室餐廳、日本小林制藥紅曲成分保健品在內的多起食安事件,民生無小事,但事發十多天卻還沒查出“元兇”,各界怎么看?
臺灣為什么頻頻出現食安問題?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張宏浩表示,當市場狀況不太好、經濟沒有蓬勃發展時,各種原物料價格上漲抬高商家業者的經營成本,這是導致問題出現的主要因素之一。
臺灣《中國時報》發文談到,生活在臺灣真是越來越危險,如今在百貨大樓地下街吃飯也會致命,讓人心驚膽顫。在蔡英文與即將上臺的賴清德當局交接期間,臺灣仿佛陷入“無當局狀態”,以至于到處都發生意外,如果做好必要的把關,很多悲劇都可以避免。
華夏經緯網也刊發署名黃惠華的評論文章指出,面對這次食安風暴,臺行政管理部門的危機處理,除了事后追蹤,亡羊補牢之外,是否應重新調整政策與監管方式及建立與實施有效的食品安全體系呢。這次食安風險,不該小看對民眾健康福祉以及經濟造成的沖擊。嚴格把關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是臺行政管理部門應該扮演的角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