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人酒后騎車摔倒,路過的南京小伙楊帆主動上前幫扶,不料反遭老人及家屬誤解。經過調查,警方確認楊帆無責,還符合新出臺的《南京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專項獎勵辦法》相關情形。5月17日上午,楊帆收到了見義勇為專項獎勵金和鮮花。
扶老行為引發的爭議,主要在于是否存在侵權事實。有時候,實施扶老行為者既可能是助人者,也有可能是導致老人摔倒的肇事者。為此,不能簡單用道德尺度度量爭議,而是要用權威的調查來廓清是非。這起糾紛中,因被扶老人喝醉酒引發了誤解,其子要求楊帆陪同老人到醫院檢查,很難判定其“訛人”的主觀故意。而警方不但通過查看監控確定了真相,還依法對老年人醉酒駕駛非機動車輛予以處罰。同時,老人兒子也就誤解楊帆作了道歉,警方則認定了楊帆見義勇為行為并予以獎勵。
“扶不扶”是由來已久的道德話題,“不敢扶”“不愿扶”、害怕“被訛”,很大程度反而導致老年人被“污名化”。事實上,刻意訛人者始終只是少數,而一些爭議事件發生,其源頭在于對所發生的行為認知模糊或存在誤會。
讓更多人“敢扶”“愿扶”摔倒的老人,除了加強倡導、獎勵見義勇為之外,更關鍵的是健全調查處理機制。一方面,在警務工作中,應旗幟鮮明給見義勇為者撐腰,及時受理、調查、處理扶人爭議,依法維護各方正當權益,該獎勵的獎勵、該懲治的懲治,不和稀泥;另一方面,積極營造讓見義勇為者“愿為”“敢為”“能為”的社會環境,比如健全城鄉視頻監控體系、完善社會監控視頻調取機制,引導助人者存證、見義智為等等,激活社會的道德信任。讓見義勇為者無懼爭議,才是對其最好的“撐腰”。
相關推薦